答案會是什麼有時連自己都不太肯定
好聽★★★★
小時候我經常孤單地守在收音機旁看著窗外發呆想很多事,包括想任何聽過的音樂所帶來的畫面,這首被譯為「夜曲」的【Nocturne】是波爾瑪麗亞自己完成的作品,他不但是我們印象中的指揮家,同時是個作曲家,莫怪他能利用他對每樣樂器的靈敏度替每一首曲子添加融入情境而又另立風格的「前奏」,成為他的特色,我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時就非常感動,覺得它副歌的地方特別催淚,它不用文字,僅靠旋律就能如此,真的是很神奇,想想活到現在的體驗何嘗不是,世間的答案會是什麼有時連自己都不太肯定,雖然一切我們都早已明白,在我們獨處時特別心情平靜腦袋清醒,在優美的旋律中往往最後都能豁然開朗,找到答案。
自製MTV
A面~第6首 ~ 波爾瑪麗亞1966年專輯
「上帝唯獨把天使的語言留給了法國人,而香頌就是天堂的聲音」,德國語言學家兼作者詩人尼采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
「香頌」,是法語「chanson」的音譯,同時,也可以翻譯爲尚松,意爲歌曲。狹義上爲合唱獨唱形式的歌曲,曲調婉轉,內容包羅萬象。當我們悠閒的咖啡館裡品著咖啡,聽著那些慵懶又略帶小資情調的爵士樂時,我們都會沉浸在其美妙的旋律與語言之中。其實這是香頌的冰山一角,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誰說香頌不是天堂的聖音呢?人們愛它的柔情似水,愛語呢噥;戀它的浪漫情愫,朦朧慵懶。永遠都是悠悠慢慢,纏纏綿綿,扯著時光的衣裙,點上絲絲意蘊。聽著,唱著,在似夢似幻中舞亂了腳步身影,好似真的行走在塞納河畔。
早在十二世紀,法國的游吟詩人(又作吟遊詩人)就拿著樂器,在城堡和集市將騎士愛情遠遠傳唱。早期的法國游吟詩人分南北兩派,發源地爲法國南部。南方的游吟詩人稱作特羅巴多Troubadour,用古普羅旺斯方言演唱;北方的稱作特羅威爾Trouvre,用古法語演唱。
他們讚美騎士的英勇和愛情的高貴,歌頌十字軍的功績、議論政治的是非,他們的音樂影響深遠、廣爲流傳,在英國、在德國,人們到處傳唱著這些美麗的歌謠。
當代香頌的興起,大約是在1900年「法國美好時代」 ,(Belle Epoque)從那時起,香頌走進了百花齊放、多姿多彩的時代。法國歌曲被一代又一代傳唱著,但人們卻無法將其多樣的風格一一道盡,然而是在其中,一如往昔的是它十足的韻味和優美的旋律。